博友阁

不总说真话 与主流保持距离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音频作品][英语采访]与普氏纽约总部油品部主管Kingston晤谈


简介:普氏一直是我很崇敬的公司之一,符合我个人对好公司的所有定义:历史悠久、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而且十分低调。

2004年冬天,我终于有幸在上海见到两位普氏的主管,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左边的Kingston先生,时任普氏油品部主管,常驻纽约。兴奋之余,我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跟他们攀谈起来。以下是音频链接:

[文字作品][人物访谈]普氏亚洲区总编:今年油价不会大涨(附英文采访录音)


“是的,我们的确起诉了一家中国公司,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之中。”

2月26日上午,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二楼的国际厅,普氏的亚洲区编辑部主管戴维•恩斯博格(David Ernsberger,左图)先生语气肯定地告诉记者。

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资讯提供商,普氏(Platts)和中国可谓颇有渊源。一方面,早在国家计委时代,普氏在新加坡市场关于几类原油的估价,便已成为中国制定原油进口价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中国的燃料油进口市场也采用普氏新加坡燃料油估价,作为运往沪穗两地的主要燃料油供应的基准价。但和许多著名的海外企业一样,在没有正式踏入中国市场之前,普氏也遭遇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烦:盗版。有迹象显示:很多普氏的新闻、价格甚至情报等,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广泛流传于国内各类网站、资讯公司以及企业之间。

为了更加顺利地扩展在华业务,经过充分的准备,普氏决定:在大规模拓展中国市场前,先采取法律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当记者问及此事时,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带着一副金丝眼睛、看上去有着浓厚书卷气的恩斯博格还说:“我现在记不清这家公司的名字了,回头我确认后可以告诉你。我不认为这是个秘密。”

这位普氏的编辑部高层人士这次是来参加 “中国经济和衍生品市场”年会的。在会上,常驻新加坡的恩斯博格做了题为“全球及中国能源市场回顾与展望”的专题演讲。乘着会议的间隙,记者就业界人士目前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独家专访了语速飞快且思维缜密的戴维•恩斯博格:

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经观”): 戴维你好,很高兴你能抽出时间接受专访。首先,能否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普氏?

戴维•恩斯博格(以下简称“恩斯博格”):你好,我以前看过你们的报纸。关于普氏,大厅外我们提供的小册子上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我只想举两个数字。首先,自1923年起,我们便致力于提供能源信息了;其次,时至今日,每天全球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贸易活动及定期合约销售是以普氏的估价(price’s assessments)作为基准的。现在,我们和标准普尔、《商业周刊》一样,都是麦葛劳•希尔(McGraw Hill)集团的下属机构。

经观:印象中,你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了。不过好像在新闻里,你的名字总是和上期所联系在一起:谈谈你们和上期所的合作吧。

恩斯博格:的确如此,我们曾和上期所的同事们一起去青岛开研讨会。之前,我们也曾造访过上期所。不过截至目前,我们和上期所的合作还是不算太多,联系也不算太紧密。希望下次有机会能正式地进行合作,就像我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易所——包括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和IPE(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一直以来所进行的合作一样。

经观:那你们在中国的业务呢?恩斯博格:去年下半年,我们先后在广州和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经观:上海方面呢?

恩斯博格:目前上海还没有办事处,但可能今年我们也会在上海设办事处。

经观:就在去年的12月1日,国际原油基准价之一——NYMEX西得克萨斯轻油(WTI)1月期货每桶从11月30日的49.13美元跌至45.49美元,跌幅高达7%,是WTI最近三年以来跌幅最大的一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油价大跌?

恩斯博格:我认为WTI猛跌是是由于美国目前气候温暖,而且气象预报近期这样的温暖气候仍将持续,这就意味着对于取暖油——我个人认为在冬季这个时候对原油影响最大的石油产品——的需求处在一个“可控制的水平”(manageable levels)。

经观:说到原油价格,您觉得今年经观油价会怎样波动?

恩斯博格:我不认为今年油价还会大幅走高。

经观:为什么?恩斯博格: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得申明:我可不知道原油价格的确切走向,而且普氏也从不预测价格(笑)。我这样说,参考的依据是目前原油价格的远期价格曲线(forward curve)。从它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去年WTI价格大约在40美元/桶左右。这也符合普氏曾报道的诸多分析师的预测。……总之,我的感觉是:看上去市场上许多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市况的人士认为:跟去年年中开始一路走高的油价相比,预期今年的油价将保持稳定,甚至小幅回调。

经观: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是推动今年经观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你对此有何看法?

恩斯博格:我认为:首先,去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的确非常强劲,但(在期货市场上)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世界上发生了(对油价影响)更大的事件,例如伊拉克局势对WTI价格的影响、还有挪威、尼日利亚的石油工人罢工,还有,尤克斯(俄罗斯石油巨擘--记者按)濒临破产等,所以没有人真正关注过中国的因素。而我说的这些才是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不过我认为今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可能会是影响油价稳定的重要因素。

经观:关于中航油在新加坡市场因投机石油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常驻狮城的您肯定有所耳闻。普氏对此事有何看法?

恩斯博格:普氏对中航油目前所发生的一切不予置评,当然我们对中航油事件也做过深入细致的报导。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中航油巨亏。我个人观点的是:中国企业应该从中航油事件中汲取两点教训:其一,经观能源市场行情变幻无常,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他们可以承受的交易头寸。用英美公司的专业术语来描述的话:就是企业需要时刻注意他们的“风险系数(VAR)”。其二,我认为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是企业用来套期保值的基础工具,而不是用来投机的。投机是非常危险的游戏。即便是经验老到的职业投机客也极其留意每一笔交易中他们可以押上的资金。

经观:最近普氏宣布:在推出中文版的燃料油市场行情信息后,将推出液化石油气的信息产品?请问普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才决定推出LPG而不是其他的能源产品?

恩斯博格:问得好。简单点说:目前在中国推出LPG市场报告时机已经成熟。在中国,LPG是唯一一个已经完全市场化的能源市场。我的意思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向中国出口LPG。而且,中国的LPG市场非常富有朝气,有很多的参与者。无论是进口商还是国内贸易商都处在一个活跃而且市场化的环境中,这正是我们期待的那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需要可靠的市场估价以及即时的新闻及分析。而其他的能源市场,如汽油,还没有充分市场化,都是少数大公司在交易。至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管制则更为严重。

收听采访音频:

[新闻作品][一线报道]守望银发市场的网络先锋



[deck]互联网创业热潮高烧不退,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服务也没有被冷落。

[byline]文 Michael Zhang

在2000年,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吴含章准备从就职的银行跳槽出来开办网站。在和创业伙伴张志安商讨网站定位时,当时26岁的吴含章发现老年人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自认为找到了市场空白点的两人很快就注册了公司,同年8月网站正式上线。“其实要在创业之前真做了许多市场调研的话,我们也许就做不起来了。”吴含章笑道。

吴含章当年的创业决定多少有些冲动。“即使在非常成熟的现实生活中,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也很有限,而老年网民市场更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艾瑞咨询公司(iResearch)研究副总监侯涛表示。不过,老年人“触网”的趋势让吴含章看到希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05年,中国60岁以上网民数量及其占全体网民数量的比重连年上升。2005年,全国老年网民达到了121.8万,是2001年的4倍。

2005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定位为全球华人老年人门户网站的“中国老年网”正式上线。创始人许宜猛同样是个26岁的年轻人。中国老年网提供从网上社区、免费邮箱、搜索到博客、婚介交友的全方位网络服务。此外,他们还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专门设置了“健康课堂”、“老年大学”等特色频道。许宜猛选择创建老年人网站的初衷和吴含章如出一辙:中国社会的人口日益老龄化,而基于老年人的网络市场仍然是空白,先进入的企业必定将占据一定的优势。

曾是大学助老社团积极分子的吴含章首先想到要先帮助老年人学电脑,培养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因此老年人上网培训成了“老小孩”最初的主营业务。由于满足了老年人退休后晚年生活的实际需要,此项服务备受欢迎。现在“老小孩”在全上海有20多个培训班,遍及各主要区县,这使他们在培训、辅导老年人上网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吴含章的父亲在学会用电脑后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整套指导老年人上网的教材。2005年,仅培训业务就给“老小孩“带来了25万元的收入,占网站全部收入的1/4。

尽管“扶老上网”为“老小孩”带来了不少的关注、赞誉以及一定的收入,却无法让公司摆脱低成本运营的窘境。不久他们发现,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老小孩”专门扶助老年人上网也十分支持,因此他们开始主动出击,积极承办各类与网络有关的老年人活动。目前,“老小孩”每年要组织策划三场大型活动,部分的活动经费则由政府相关部门拨出。开展此类活动每年给老小孩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通过5年的积累,“老小孩”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老年网民中逐渐有了口碑。经常浏览“老小孩”网站的有千余人。很多老年人喜欢在网站论坛和聊天室里留言、贴图甚至引吭高歌。由于颇具人气,IBM公司通过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找到“老小孩”并结成合作伙伴,由后者为该公司针对老年人开发的辅助上网技术及产品提供参考意见和用户数据。2005年,上海电信也选择“老小孩”作为公司网站“互联星空老年频道”的实际运营者和内容提供商。这一项合作为老小孩带来了近40万元收入。

在表面热闹的背后,“老小孩”也有隐忧。网站的另一位创始人张志安坦言,网站发展前景虽然好,但由于老年人购买能力较低,消费习惯和观念偏向传统等现状一时无法改变,网站要寻求到理想的盈利模式还是很困难。今年“老小孩”也计划推出博客服务,以吸引更多的老年网民。委托厂家生产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放大镜等,也列入了公司日程。在“老小孩”看来,要想将网站办得风生水起,必须多多地从线下业务着手。

“基于互联网的休闲游戏及电子商务等服务方式在老年网民用户中将有发展。” 艾瑞咨询的侯涛说。许宜猛自豪地表示,“中国老年网”目前的注册用户增幅较快,成立仅一年多,每天经常访问的独立IP数已达到3,000。但至今“中国老年网”和“老小孩”一样,既没有实现盈利,也没有风险投资注入。两个人的年龄加起来还不到60岁的吴含章和许宜猛都很清楚,老年网络市场的孕育、发展还需要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我觉得做这样一个网站要耐得住寂寞。”吴含章说。

[视频作品][歌词翻译]FLY ME TO THE MOON

[文字作品][赛后综述]国际申城主场辱败 上海申花窝囊登顶

2003-11-30 17:05 更新 来源:雅虎体育

雅虎体育讯 公元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十四点三十分,志在夺冠的上海国际队在主场迎战离降级仅一步之遥的天津康师傅队。

或许应了“哀兵必胜”的古训,天津队开赛伊始就展现出背水一战的气势,尽管托夫丁和于根伟等主力队员坐在替补席上,但由一班小将领衔的天津队依然打得虎虎有生气。反观欲折桂的主队,士气低下不说,整体防守乏善可陈。“拼命三郎”吴承瑛全无往日的斗志;申思也被安排在自己不擅长的防守位置;祁宏罚出的角球质量平平。沈晗和奎瓦斯倒是有几次灵光一闪的表现,但跟攻势如潮的天津队相比,更反衬出主队的取胜无门。在40多分钟时,天津队在门前混战中,打入一球,取得领先。

下半场易边再战,上海国际队依然没有能克服边路防守漏洞过多的致命缺陷;而作为前锋的阿尔西诺和奎瓦斯得不到队员的有效做球,只能望球兴叹。主教练成耀东下半场两次换人,用王云和海金思替下最关键场次发挥欠佳的吴承瑛和奎瓦斯;场上如同梦游的队员也似乎意识到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开始加紧进攻:申思的卧射和王云的突入都曾给予对方很大的威胁,但因为全线压上,后防空档百出,在比赛进行至80多分钟时,被对方球员打了身后,门将江津出击未果,对方一脚调门,2比0,上海国际队彻底与末代甲A冠军无缘。尽管在最后的伤停补时阶段,小将王云替主队打进了一个带有安慰性质的入球,但仍然于事无补,两度错失良机的上海国际队最终只能接受成为末代甲A亚军的现实。而天津队的出色表现不仅令自己从地狱升入天堂,更帮助在深圳的申花在惨败的情况下夺得甲A冠军。有分教:自古成败原关数 足坛英雄大可知!

[视频作品][MV]超女乔维怡演绎《白月光》

[视频作品][字幕添加]电影《卢旺达方舟》预告片

[文字作品][公关软文]创新谋变日复日 胸怀宏图气自华


——长宁区优秀青年代表、易贸首席执行官张晔小记

张晔,男,现年32岁,系易贸网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称“易贸”)首席执行官。很多来易贸拜访的客户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居然已能领导一个中型规模的公司。回顾张晔同志的创业历程,就不难理解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他,是如何经历艰苦奋斗,才获得今天的成就的:

毅然跳槽需勇气 投身网络见魄力

从沪上知名学府——上海交大毕业后不久,张晔便进入众人称羡的外企从事贸易工作。外企的工作是忙碌的,而做贸易的员工更需承担巨大压力。张晔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着、拼搏着,公司的会议室常成为他的临时卧房。天道酬勤,张晔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和肯定,他自身更是因磨砺而迅速变得成熟起来。

就当亲友们认为工作勤勉的张晔将在外企按部就班地升迁时,在1999年,也就是互联网经济热潮席卷神州大地之时,张晔毅然离开了待遇优厚的公司,投身到新经济洪流当中。尽管当时有不少青年才俊选择了跟张晔同样的道路,但对于一个事业上已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让他放弃知名外企的稳定工作,需要勇气;选择自主创业,更须有魄力。

众所周知,建立.com公司,首先需要优秀的管理团队,其次,还要善于“说故事”——拿出具可操作性的优秀商业计划:两者兼备,方能博得风险基金青睐。就当许多人为张晔的“冒险”捏一把汗时,他却顺利地从著名的投资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引来的第一笔资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次成功,要归因于张晔其自身丰富的贸易经验以及在大学以及工作岗位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令众多拥有出色专业背景的人才纷纷加盟包括他在内的管理层,大家集思广益写成的计划书得到投资方的首肯,张晔也成功地获得宝贵的启动资金。1999年,张晔及其合资伙伴共同创建的公司——化工易贸正式成立。

“海龟”离开“土鳖”上 陡遇“寒流”有妙方

创业之初的张晔比以前更加繁忙了:确立阶段目标、细分组织结构、培养新晋员工、拓展企业影响……不一而足。张晔的创业初衷,是从事当时被炒得火热的“电子商务”。然而,20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土壤根本无法培育出那么娇嫩的“花朵”。张晔和他的投资伙伴们发现了这一点,及时调整战略,努力做大企业。
就在张晔为自己创立的公司殚精竭虑时,互联网经济的“严冬”袭来。尚在襁褓中的易贸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缩编裁员的代价。而公司管理层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核心人物也在同期告退,回美工作。但张晔并未因此而退缩,“‘海龟’不行“土鳖”上”,他自嘲道。在明确易贸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大宗化工品信息咨询公司后,张晔带领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地向这个目标迈进。虽然这个目标听上去似过于具体,但它却有效地避免了众多.com公司易犯的“大而全”的通病,加上公司行之有效的用人原则,易贸经受住了新经济“寒流”的考验,傲然屹立于众多成功的信息公司之列。2000年,受长宁区政府发展知识经济口号的感召,公司从浦东张江迁至长宁区,最终落户临空经济园区。

科学管理效率高 人文关怀情意长

虽身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但张晔在公司从不摆“官架子”,相反,他待人平等,和蔼可亲。由于公司实行“管理扁平化”,包括张晔在内的管理层人士都没有隔门独户的办公室,平日他办公就是坐在普通员工之间,和大家“打成一片”。但随和并不代表没有原则,当有员工犯错误时,张晔也会晓之以理地指出。许多员工都由衷地钦佩这样一位年轻的领导。

在张晔的领导下,经过4年多的发展,化工易贸现已成为中国大宗化工品领域最大的独立信息咨询研究机构,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化工易贸的创立大大缩短了我国化工领域信息咨询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化工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海外拓展创造了条件,使之不在受制于国外的信息服务商。

值得一提的是,张晔所创建的公司,目前是临空经济园区的纳税大户,张晔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的支持。

目前易贸公司管理良好,员工素质高,整理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准达成或超过国际同行的水平。公司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规模急速扩大,目标于2005年跻身全球五大化工信息研究机构。

张晔胸怀着伟大蓝图,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新闻作品][中国能源]民营石油集团长城联合石油公司将于6月中旬成立


路透上海5月27日电---中国长城联合石油公司筹备组组长武杰周五透露,该中国民营石油企业联合体将于6月中旬正式挂牌成立,同时计划成立6-7家下属股份公司,并谋求整体海外上市.

他表示,该石油民企联合体的股东数量可能达到100家,民营企业可通过现金和存量资产两种方式参股,预计公司三到五年内的总资产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并称目前已有资金进入长城联合石油,但拒绝透露具体金额.

任职天发石油<000670.sz>总经理的武杰通过电话对路透称,"这(海外上市)是一条必然走的道路.我们将根据石油产业链再成立六到七家股份公司,(包括长城联合石油公司在内)全部要到海外上市."

据其透露,目前有15家公司竞选该公司九家原始发起人,而天发石油则是公司主发起人之一.长城联合石油公司的宗旨是通过聚集民间力量,走出国门,"补充能源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表示,这家即将成立的民营石油集团将向已在海外开拓市场的国有能源巨头学习,并期待与後者合作.

此外,公司也已和大型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接洽,谋求合作机会."现在坐在我对面的,就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代表."武杰表示,他也跟BP等跨国能源巨擘保持着密切联系.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国内石油行业目前仍由中石油<0857.hk>、中石化<0386.hk>及中海油<0883.hk>等国有控股石油公司居于垄断地位.不过中国国务院今年已出台有关文件,鼓励民营公司投资经营垄断行业,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 --发稿 张翔 12:40 27May2005

[翻译作品][人力资源]不情愿的度假者:为什么美国人的工作时间比欧洲人长,休假天数却比他们少?

作者:N/A

全球驰名的旅游丛书《孤独行星》(Lonely Planet)在其赴法旅游指南中这样提醒道:8月份,这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停摆”的状态。尤其是在巴黎,商店纷纷关门,甚至部分博物馆也只在有限的时段里对外开放。当地民众也似乎集体去了外地――都到大西洋沿岸和里维埃拉(Riviera,南欧沿地中海一地)度假去了。

在这方面,法国人和西欧其它大部分地区的民众一样,都负担得起休假一个月的开销,因为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这些欧洲人一年平均享有近两个月时间的带薪假期,其中包括休假和法定节假日。在这点上,他们的待遇和美国公民有着很大不同——尽管美国经济具备与西欧相当的生产力,且生活水平也和欧洲不相上下,但美国人的带薪休假时间大约只有欧洲人的一半。美国人一年平均约有4周的带薪休假;法国人有7周;德国人则有8周。

诚然,下个月有相当多的美国人会去度假。但是,如果你曾于8月份在迪士尼乐园汗流浃背地排上一小时的队,或者被堵在纽约市长岛高速公路上不能动弹,你就会知道这种度假的滋味了。而带着丰厚度假津贴的欧洲人,却能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容地到处闲逛,而不像普通美国人那样最多只有1周好好休假的时间。

在欧洲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人们的工作及休假习惯并非一贯如此。根据达特茅斯大学的布鲁斯·萨克多特(Bruce Sacerdote)和哈佛大学的艾尔波托·艾莱斯那(Alberto Alesina)与艾德·格拉瑟(Ed Glaeser)的调查,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人的工作时间要比美国人长。然而自那时起,大西洋两岸的民众对于闲暇时间的要求开始有了分歧。美国人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欧洲人则开始喜欢花时间品味“甜蜜的生活”。到了现今,美国人的工作时长甚至超过了以勤勉敬业而闻名的日本人。

“黑莓之咒”
这到底是为什么?对此的各种解释就像各类消夏场所般千差万别。沃顿商学院的多位专家认为,这一变化包含着文化和历史因素;相反,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将这种差异归因于税收。而萨克多特、艾莱斯那和格拉瑟则认为,该现象和工会的影响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文化角度剖析欧美作息差别是最受大众传媒青睐的话题。在美国,诸如《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这样的媒体很喜欢炫耀美国的生产力和职业道德,而欧洲的媒体评论员则轻蔑地指出,美国人的生活已变得乏味无趣。沃顿的学者表示,虽然这些说法明显带有讽刺意味,但都有几分道理。欧洲人似乎更看重闲暇时光,而美国人则更多地强调“赚钱消费两不误”的理念。沃顿房地产教授魏托德·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表示,在这一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美国人拥有的汽车和住房平均上要比欧洲人的大,度假屋数量也更多。

沃顿商学院的西班牙籍管理学和社会学教授马洛·吉兰(Mauro Guillen)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欧洲人的自我价值常常与他们开雷克萨斯还是保时捷无关,而是和能否享受精彩的假期联系在一起。“暂别家园去享受长假在欧洲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欧洲,金钱并不等于一切,社会地位不仅仅取决于金钱。寻找乐趣,或者说是寻找乐趣的能力,也是成功的标志,同样是获得社会尊重的一个原因。”

沃顿人力资源中心常务主任克利斯蒂安·施耐德(Christian Schneider)指出,欧洲的公司经理们常常会用完他们所有的假期,他们不在乎美国的同行是如何地以成为工作狂为荣的。“现在欧洲出现了一种趋势,人们要求获得真正的放松,希望完全从工作中抽身。”身为德国人的施耐德说。“而当一个美国人终于可以休上短短几天的带薪假期时,他们很可能仍然同办公室保持着联系。”他称这种现象为“黑莓之咒”(“黑莓”是一款可随时接收电子邮件的商务手机——译者注)。

这种休假文化上的鸿沟可能让来美国工作的欧洲人大吃一惊。沃顿高层经理培训部的一名主管丹妮斯·达尔霍夫(Denise Dahlhoff)记得:当她到从事市场研究的AC尼尔森公司(ACNielsen)新泽西分部工作时,她被砍掉了将近一半的带薪假期天数。她之前任职的一家位于德国波恩的公司给她25天的年假――比德国法律规定的最低带薪假天数多出5天。而AC尼尔森最初只给她10天的带薪假期(美国法律没有规定带薪假天数的下限)。她也曾听闻,和许多德国人不同,美国人即便是在休假的几天里也经常会查看电子邮件。“而在德国,整个社会对于休假的接受程度绝对要高于美国。你与外界完全隔绝地休息上两三个礼拜都没问题。”她说。

毫无疑问,文化差异确实存在,但在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经济学家、曾获诺贝尔奖的艾德·普列斯卡(Ed Prescott)看来,文化差异不能用于解释像工作习惯之类的基本问题。他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赋税。他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欧洲国家的边际税率远高于美国。他认为,这就导致欧洲人超时工作的动力比美国人小得多。如果你加班所得的大部分收入都要交给政府,那为什么还要一周辛苦工作45小时,而不是37.5个小时呢?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说,边际税率并不适用于领取月薪的职工,这些人无论工作多长时间,薪酬和相应的税款都是固定的。然而,近年来工作时间增长幅度最大的正是这些人,而不是小时工。

此外他还说,许多调查显示,现在美国人也愿意接受少挣钱多休假的工作安排了。而即便如此,他们的工作时间却仍在攀升。“美国人总是工作得比自己情愿工作的时间长,因为对于雇主来说,付钱让员工加班要比聘请新员工来得划算。”他补充道,“在美国,雇员没有多少办法来反抗雇主这一不合理的安排。美国的工会仅代表了小部分员工,而且这些员工大多数是蓝领。”

工会的影响力
萨克多特、艾莱斯那和格拉瑟印证了坎贝里的观点。他们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工会化(unionization)程度的确是如今欧洲人的工作时间远少于美国人的原因。简而言之,欧洲的工会更强势,能向资方争取到更多的假期。他们指出,在德法两国,每10名工人中有9人受“集体议价协议”(指劳资双方就薪酬等方面达成的协议——译者注)保护,而在美国大约只有20%的工人签订过这样的协议。由于势力庞大,欧洲的工会在政界和商界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得以通过游说手段,成功争取到有利于成员以及整体雇员的政策。相反,美国的劳动政策往往更有利于雇主。

不过,这种说法仍没法完全解释为什么欧洲人更热衷享受悠闲时光。毕竟,欧洲工会的行动应该是为工人争取更高的工资,而非更多的假期。萨克多特、艾莱斯那和格拉瑟说,驱使欧洲人做出多多休假决定的原因,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由该地区倾向享乐的文化引起的。

他们解释说,西欧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例如石油危机等。面对困境,雇主坚称他们不得不解雇工人。工会则反过来要求公司不得裁员,而是采取削减每名员工工作时间的措施。后者带来的效果与前者相同――整体工作时间的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下降,但后者能在不解雇员工的前提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教授们写道,那时工会提出了像“少干活,不裁员”这样的口号,来敦促雇主采取“临时性工作分担”(work-sharing)的措施。

“作为应对负面经济冲击的一种措施,‘临时性工作分担’可能并没有多少合理性可言。”他们说,“但在单个的企业中,对于试图谋求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工会而言,这一做法可能的的确确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一旦大量欧洲工人的工作时间开始下降,一种“社会放大效应”便会接踵而至。有更多的人会要求休更长的假期,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已经开始享受这种待遇了。人们总喜欢一起休假,即便这会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萨克多特说:“在诸如度周末和休假时间这样的事情上,我们总是千辛万苦地和别人保持一致,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彼此有个照应。”甚至在美国,你也会发现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麻烦:周六上午的家得宝超市(Home Depot)如此地拥挤不堪,正是由于大多数人都在这一天休息。

不管谁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工作习惯上的差异都不太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由于面临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因年轻人失业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等问题,部分欧洲政治家开始极力主张变革。而一些企业经营者则威胁说,要将工厂移至海外,以此来向工会施压,促使其接受更为灵活的工作规定——包括延长工作时间,以及放宽解雇员工的限制等。本周的《华尔街日报》报导说,受此趋势的影响,一些德国公司已经开始增加其本土的雇员人数。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它不仅可能会刺激西欧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让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有所增加,并使带薪假期的时间缩短。

萨克多特认为,劳工方面的诸多限制是造成欧洲失业率比美国高的原因之一。那些造成高昂雇佣成本的政策――诸如多日的带薪休假及雇佣方面的限制措施――也可能导致雇主不愿意招聘员工。但他也发现了一个靠协商谈判无法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欧洲的工作流动性要比美国低得多。”他指出,“所以当爱尔兰的经济形势走好的时候,不太可能出现人们从法国蜂拥至爱尔兰的情况。甚至在德国境内,在失业率很高的原东德地区,那里的人们也不愿去西部。在美国,正是工作的流动性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但在欧洲,人们就是不愿意为了一份工作而搬家。”

大多数人在讨论休假这一问题的时候,脑海都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假设,那就是“假期越多越好”。除了少数吝啬鬼般的老板,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假期――或者至少口头上会这样说,他们还都认为,休假能很有效地让员工放松身心,起到“充电”的作用。

但沃顿管理学教授南希·罗斯巴德(Nancy Rothbard)则是为数不多的怀疑这一论断的学者之一。她援引了一份研究报告,称这种充电效应只能维持不到3天的时间。而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这3天要让他们付出不菲的代价――不光光是经济上的代价。“假期越长就对我们越有利么?”她问道,“这得取决于你拿什么作为交换。”如果更多的假期意味着少挣钱,有些人可能会放弃休假,继续工作――为孩子的大学学费、自己的退休金,甚至是一所海边小屋而不断积蓄,即使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去住上一阵子。

她指出,研究还表明,有些人“囤积”了好几周的休假时间。分析师往往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的老板不鼓励他们休假,或者他们担心休假归来后工作会堆积如山。但很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人就是离不开工作。
罗斯巴德还谈到了家长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带孩子们长途旅行可能比呆在家里更有压力。如果人们能够负担得起带上祖父母或者保姆一起去旅行的费用,那么他们还是能够在旅途中好好放松身心的。但如果负担不起的话,那么他们更愿意选择工作,而不是吃力地劝阻车厢后座上打架的孩子们。更重要的是,在汽油价格已涨到3美元/加仑、机票价格持续上扬的今天,度假并不便宜。“全家旅行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巴黎之旅的。”

况且,如果8月份去巴黎旅行的话,他们可能会发现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

全文链接: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index.cfm?fa=viewArticle&Articleid=1445(需免费注册)

[翻译作品][中国期市]上期所等三大期交所拟在两年内推出铜及其它商品期权交易


记者 韩碧如

路透上海5月17日电---包括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内的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目前正筹划在两年内竞相推出商品期货的期权合约以增加交易量,所涉及的期货品种包括铜、大豆及小麦等.

上期所铜期货的交易量占中国期货交易总量的近40%,期铜合约可能是未来两年内该所率先进行期权交易的品种.所谓期权,就是赋予交易者在特定期限内以给定价格买卖期货合约的权利.目前期铜交易量占上期所总量的4/5以上.

要推出期权交易可能无法一蹴而就,但上期所的官员们预计,到2007年中国至少将会有一种商品期权合约.最近中国官员已到期货和期权合约的发祥地--芝加哥进行了学习考察.

上期所的一位官员表示:"现在市场上有必要推出期权(交易)以对风险进行管理."除期铜外,在上期所交易的期货品种还包括铝、天然橡胶和燃料油.

大连商品交易所市场部总监王伟筠则称,该所计划首先推出大豆期货期权合约;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一位官员则表示,希望该所推出小麦期货的期权交易.(完)

--翻译 张翔;审校 张喜良 ((路透中文新闻部:chinese.newsdesk@reuters.com))

[翻译作品][收藏保值]中古吉他 弦动我心(节选)


[deck]在艺术收藏品市场,目前受追捧的中古吉他可谓“弹皱一池春水”。

[byline] Lorraine Cademartori

没有多少文化符号能比斜挎吉他的音乐艺人更能形象地代表美国通俗文化。对于二战后“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美国人而言,六弦琴象征着他们那些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那时他们只需用6个月的津贴,就可以买一把能带来终身“乐”趣的杂牌吉他。所以去年12月,当有人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近60万美元的高价购得已故“披头士”乐队成员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弹奏过的吉他时,舆论一片哗然。而在去年早些时候,一把于1970年代制造而且是吉他大师克莱普顿(Eric Clapton)最为珍爱的氛达牌(Fender Stratocaster)电吉他“小黑”,也在该拍卖行以近百万美元的天价被拍走。

与名人沾边的收藏品早已司空见惯。但上述吉他卖出高价的报导则令收藏家开始关注各类弦乐器的价值。“在拍卖市场,(长久以来)人们都忽视了吉他。”克里斯蒂拍卖行乐器部门主管基恩(Kerry Keane)说。“不过最近15年以来,人们对吉他的兴趣日渐浓厚起来。”

收藏界大多数人承认,目前中古吉他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中叶吉他的制造工艺已臻于完美;未来吉他在音质或设计上也不会再有重大改进。“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美国吉他制造业的全盛期;随后的五六十年代电吉他则迎来了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整个行业的繁荣程度可谓空前绝后。就像现在许多音乐家苦苦寻觅17、18世纪意大利出产的大提琴一样,再过100年20世纪中期美国产的吉他也将受到推崇。”

无论是严肃的音乐家、狂热的吉他“粉丝”还是喜欢在独处时摆个弹吉他架势自娱自乐的“婴儿潮一代”都意识到:对他们而言,吉他的吸引力只会与日俱增。因此收藏吉他成了理想的投资策略。纽约市史坦登岛(Staten Island)的曼陀铃兄弟有限公司(Mandolin Brothers, Ltd.)的杰伊(Stan Jay)说:“在最近三四年时间里,中古吉他涨价速度之快,真是前所未有。每过几周我们都要被某把吉他的出价远远高出原先估计的消息吓一大跳。”例如一把1959年生产、带厚指板的明黄色氛达牌电吉他,起初的售价约为250美元,但到1997年,已经涨到8,000至9,000美元不等。时至今日,杰伊说,你得掏17,000美金才能买到一把。

[新闻作品][行业分析]锁定阿尔伯塔 中石化拟建石油通道


2005年1月8日记者 张翔 上海报道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的石油公司有望和几家加拿大的能源公司达成协议,今后中国将从加拿大进口高品质石油。加拿大Enbridge管道公司的发言人.IanLaCouvee在2004年12月底首次透露了上述交易:“公司正在和一家中国公司就修建一条长达720公里、连接北阿尔伯塔和英属哥伦比亚省西北海岸的输油管道进行谈判,中国方面将占项目49%的股份。根据项目设计,这一管道将具备每天向中国提供40万桶石油的能力,项目总额预计为20亿美元。”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石化极有可能参与了这一项目的谈判。

2005年1月6日,加拿大的特拉森(Terasen)石油管道公司负责对外联络的Philippe Riecher在给记者的邮件中表示:“我们的确和中石化、中石油的代表会过面,并讨论了诸如我们如何将更多加拿大出产的原油运至亚洲、如何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提高(管道)容量等问题。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上述两家企业参与尚在进行的意向书招标工作。”

“和中石油相比,中石化的强项是炼油,它的上游资源相对比较少,因此它走出国门寻找资源的迫切性要高于中石油。” 第一证券的石化分析师裴力军告诉记者。按照他的观点,一方面,石油开发勘探成本高昂且风险极大;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得全球尚未被开发的大油田寥若晨星。在这种情况下,买下成熟的开发企业所掌控的石油资源或相关设施等成为获得资源的一条捷径。
而在当地时间1月3日上午,加拿大油砂信托公司(COST)的一位负责人Randy Provencal先生也在电话里向记者证实:“中石油的代表来过公司,跟该公司行政总裁Marcel Coutu先生进行了会晤。”Provencal先生还向记者透露,中石化的代表也参观过该公司的部分工厂。不过他也表示,目前 “一切均在讨论之中”。 据悉,COST在Fort McMurray市周围拥有庞大的油砂资源,该市位于阿尔伯塔省北部。

关心能源市场的人一定还记得,就在一个月之前,市场上曾有传言称,中石化拟斥巨资收购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这家由和记黄埔控股的公司总部正是位于阿尔伯塔省。传闻最终因中石化出面辟谣而得以平息。

无论是过去的传闻,还是如今的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加拿大能源矿藏极为丰富的省份之一,阿尔伯塔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海外投资者的目光。资料显示,其能源生产占加拿大全国总量的69%;石油储量约占46%;天然气储量占到70%,沥青及合成原油占到100%,煤资源占46%。而在和石油有关的资源方面,阿尔伯塔省引人瞩目的则是它的油砂资源。

目前,关于该交易的进展,中石油与中石化的人士均表示还难以判断。一位中石化集团下属的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该公司副总经理仇祥华目前仍在加拿大出差。仇祥华本月曾在多伦多表示:“中国需要石油,中国市场很大,而加拿大需要市场。”

Marcel Coutu先生也曾对《纽约时报》表示:“中石油对达成交易的意向是非常认真的。”不过他也拒绝透露何时将达成有关协议。另一位接近中石油的人士透露,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上旬中加双方有可能达成初步协议。该交易也引起了美国能源部的高度关注,该部门的一位发言人已表示,能源部的官员们正在密切留意中加在能源领域的商谈。

美国目前是阿尔伯塔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当地的油砂开发中,美国公司也占很大的比例。据阿尔伯塔省的一份调查显示,预计到2005年,美国原油的10%将来自阿尔伯塔省的油砂。如果中国也开始从阿尔伯塔进口从油砂中提炼出的原油,势必会影响到美国。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国海外油源多元化的战略与加拿大石油出口多元化策略以及融资等需要不谋而合,中加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提上双方的议事日程。“中国可以成为我们的资金来源之一,使我们能在距离纽约市场稍远一点儿的地区进行融资。”Coutu说。

[翻译作品][MBA专辑]仅有实战经验不足以制胜


作者:科尔文•史密斯(Kerwin Smith

2006年2月15日 星期三

美国军事学院(US Military Academy,即西点军校)的使命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培养和激励未来的军事将领开辟出一条功勋卓著的职业之路。

20世纪90年代末,当我还是军校的学员时,我并不清楚诸如热力学和概率论模型之类的理论知识与成为一名成功的军队或商界人士有着怎样的联系。虽然那时我主修的是系统工程,但所有学员都得修完工程学和物理学课程。

当我从西点军校毕业多年后进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攻读MBA学位时,我找到了答案。当我总结在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的工作经历及自己的创业之路时,我意识到,掌握解决工程和数学问题所需的原理对我是有帮助的,它使我在面对难题时,找到了既合理又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法。数学方面的教育背景也让我能通过构建定量分析模型来做出决策。此外,严格的课程为我今后的不断学习和个人成长打下了基础。

但是,作为与基于“最佳商业实践”的教学方法不同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research-based teaching)的价值受到了质疑。2005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登了一篇引发广泛争议的文章,作者南加州大学(USC)商学院教授沃伦•G•本尼斯(Warren G. Bennis)和詹姆斯•奥图(James O’Toole)提出:“由于太侧重科学研究,导致商学院聘请的教授缺乏实际的商战经验;其毕业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复杂的、无法量化的问题——也就是管理上遇到的问题。”我无意全面反驳这种论点,实际上,两位作者的不少看法还是可取的。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与这些创造新知、挑战现状和开拓商业实践疆域的思想者打交道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些教授拥有持之以恒的质疑、分析精神和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具有商业领袖成功所必需的前瞻性思维。能够听到这样一群教授开设的课,我感到十分荣幸。

在斯特恩商学院,商业战略是必修的核心课程。第二学期,我有幸成为了企业经济和战略学教授亚当•布兰登伯格(Adam Brandenburger)的学生。他教了我们很多门实战课程,诸如怎样通过SWOT分析法(SWOT 是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译者按)来描绘企业的竞争生态图,以及如何在竞争中运用“柔道战术(judo strategy)”。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都将运用这些理论工具,不过课程中最有用的部分是博弈论。

博弈论扎根于应用数学,研究的是在实际市场条件下,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竞争者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对于那些不赞同研究型教育的人而言,博弈论似乎是个纯学术课题。然而,在听过一位就该课题写过专著的一流研究者的讲课后,我认为博弈论应该成为企业高管的必备工具。
谁都不会期望公司管理者和企业家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他们的战略决策,但博弈论的确为这些人提供了必备的工具,以帮助他们洞察竞争对手可能没有发现的商机。布兰登伯格教授将博弈论和案例分析结合在一起讲授,他的课程既有价值又很实用。

在我自己投资开办的公司里,我主要的工作通常都和营销有关。在斯特恩商学院所受的教育为我从事营销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产品定位和品牌知觉图,到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学术研究被整合到了每一门课程中。营销学副教授彼得•戈尔德(Peter Golder)负责教授两门课程——核心的营销课和我选修的新产品营销课。他在讲授课本知识和案例分析之外,还补充了他通过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见。

记得有一天,我与公司合伙人讨论了准备于2007年推出的一款新产品的营销策略。我们着重分析了三家最主要竞争对手近期的营销手段。那晚,我拿出了戈尔德教授的大作——曾入选《哈佛商业评论》2001年“十佳商业书籍”的《意志与宏图:迟来的竞争者为何终能雄霸市场?》(Will and Vision: How Latecomers Grow to Dominate Markets)。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诸如施乐(Xerox)、吉列(Gillette)和微软(Microsoft)这样的公司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和植入式营销等手段,从那些市场先行者手中夺取市场份额的。

在重读书中着重标出的部分和课堂笔记的过程中,我逐渐对我们最初拟定的营销计划树立了信心;也更清楚地意识到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产品策略。

本尼斯和奥图的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MBA班级里的商场老将的确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曾多次从曾在投资银行担任高级经理或合伙人的教授以及成功的创业者那里学到许多东西。那些频频造访学校或参加学生研讨会的演讲嘉宾也让我获益匪浅。

这些嘉宾包括通用电气(GE)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和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以及维亚康姆公司(Viacom)的首席执行官汤姆•弗瑞斯顿(Tom Freston)。以我个人在斯特恩的学习经验而言,商学院教育恪守的信条应该是兼顾实战教学与理论教学,保持二者的平衡。

如今的商学院学生在入学前均有多年专业工作经验,而且较为熟悉所谓的“最佳商业实践”。商学院不仅应该教会这些未来的领导者新的知识体系和经商手段,而且要教会他们在一生的时间里,如何去分析问题和做出棘手的决定。

他们必须让学生对漫长职业道路中必然要面临的复杂形势做好准备——仅仅知道“最佳商业实践”是不够的。

我在此呼吁:过去50年里一直在进行的商学院课程改进工作不能停止。让我们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并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200年里,西点军校不断培养出军事将领和商界领袖,它采用的方法很简单: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力求能打造出“合格的领导人,使他们能在技术、社会、政局和经济均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预见并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引用自该校网站)研究型的商学院教育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作者简介:科尔文•史密斯是JL Wesley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该公司主要投资纽约、新泽西及海外的房地产市场。他于2005年获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及管理学MBA学位。)
全文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02908(需免费注册)

[翻译作品][封面故事]来自博客的攻击(节选)

全文参见福布斯中文版2006年1月刊“封面故事”

[deck]在那些网络“愤青”眼里,网络日志(Weblog)是他们动辄以言论自由为幌子大肆散布谎言、诽谤和谩骂的绝佳平台。而这些勾当居然得到了包括古狗和雅虎在内的相关企业的有力支持。

[byline] Daniel Lyons

多年前,网志还只是供人们保存网络日记的捷径之一。但现在,网志忽然成了攻击品牌或他人、宣扬政治激进主义乃至发动大规模诋毁活动的终极武器。而且,反击来自博客(blogger)的攻击并不容易。通常被诽谤的对象根本没法揪出真凶是谁。在这个肆无忌惮的崭新传媒面前,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被攻击。曾遭博客抨击的受害者中,包括了鼎鼎大名的微软公司和美国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及美国广播公司(ABC),还有两家批评IBM公司Note软件的研究机构、一家生产克特耐(Kryptonite)U形自行车锁的厂商、一个同性恋取向被曝光的弗吉尼亚州议员,以及其他的几十名受害者——甚至连一名勇于为受害者辩护的右翼博客也未能幸免。

“博客的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认识,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危险。这就是我们需面对的现实。”辛辛那提州搜智公司(Intelliseek)的营销主管布莱萧(Peter Blackshaw)说。该公司通过监控上百万个网志的内容,为75家客户提供服务,防止它们遭到来自博客圈的“暗算”。其客户包括宝洁公司和福特公司。承担微软主要公关事务的WE公司(Waggener Edstrom)执行副总裁肖富兰(Frank Shaw)表示:“品牌被博客攻击后,信誉被毁的可能性真的很高。如果网志空间里出现了绘声绘色的有害信息,我们通常只有几个钟头的时间,必须抢在恶劣影响扩散之前采取行动。”

现在有些公司把网志当成了武器,纠集大群博客来打击竞争对手。“我认为有五到六成针对特定品牌的攻击,都是由竞争对手提供资金援助的。”迈阿密的费奇曼律师(Bruce Fischman)说。他专为网络骚扰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服务。最近他正在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打官司,该公司被竞争对手秘密提供资金的网志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双方正在进行谈判,希望通过庭外和解了结此事。还有一个例子则是著名的博客网站过客络(Groklaw)。建站伊始,它便以抨击Linux软件商SCO集团为己任。SCO集团曾起诉IBM公司侵犯了自己的Unix知识产权,将其部分Unix源代码非法用于Linux,并因此向IBM提出巨额索赔。过客络网站发布了不少支持IBM公司的报道,观点偏激得可笑。不过,过客络网站负责人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